深圳晚报 2021-02-28
深晚荐书|从燕园的筑造,看见近代中国建筑文化之风向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美国建筑师茂飞是中国近代建筑史上关键的建筑师之一,由他开创的以清代官式建筑造型结合现代技术的 " 适应性建筑 ",在建筑界有深远的影响,也留下很大的争议。

茂飞在中国有几个完美的建筑作品,一个是南京金陵女子学院,一个是燕京大学。前者曾被称为最美的学院之一。后者也因建筑和园林的相媲美令世人在湖光塔影中流连忘返。

在上世纪二十年代 " 中国建筑复兴 " 的号召下,对于 " 什么是真正的中国样式 ",燕园的缔造者包括司徒雷登以及建筑师们争论不休,规划者和实施者的分歧也贯穿始终。

也正是在东西文化碰撞的时代狂澜中,茂飞打下框架的燕园建筑一步步走到今天。

由唐克扬撰写的《从废园到燕园》,借助大量的第一手史料,讲述了燕京大学校园及校舍建筑、设计和建造的故事。他从茂飞入手,还原了最早的草图以及一步步的修改方案。

比如,1920 年末,茂飞初次接下任务来到北京时,面对一片荒野,他完全不清楚这新的校址将会建成什么样子。1926 年,在勾画无数草图之后,茂飞终于见到构想中整个大图景的第一部分的实现。

之后,当然是各个建筑师之间的争执、较量、妥协和流转。

也就是说,燕京大学校园规划出来的,不仅仅是一个历史基地的改造和使用,它跨越新和旧的分水岭,更现身于全盘西化的建筑词语和中国艺术惯例,即西洋景和中国意之间。

用广州美院李公明教授的话讲,唐克扬是从历史的尘埃中拂拭出来的图景。

而在这个图景里,不同的声音很多。比如著名的建筑大师梁思成,他对于这种亦中亦西的建筑风格,就评论说,中国文化曾在西方出旺健的风头,于是在中国的外国建筑师,也随了那时髦的潮流,将中国建筑固有的许多样式,加到他们新盖的房子上去。如燕京大学,这多处的中国式新建筑物,虽然对于中国建筑趣味精神浓淡不同,设计的优劣不等,但他们的通病则全在对于中国建筑权衡结构缺乏基本的认识。他们均注重外形的模仿,而不顾中外结构之异同处,所采用的四角翘起的中国屋顶,勉强生硬地加在一座洋楼上,其上下结构划然不同旨趣,除却琉璃瓦本身显然代表中国艺术的特征外,其它可以说仍为西洋建筑。

梁思成批评茂飞等西方建筑师对中国建筑的隔膜。在他看来,茂飞所代表的商业建筑师的实用主义策略,与中国建筑所持的结构理性相悖。

持类似观点的还有钱穆,他在清华和燕大两所学校都有任教经历。他更着眼于两校在教育制度和文化多元上的区别。

燕大的学生来自好几个国家,外籍老师也不全是美国人,这些来自不同国度的人构成一个小 " 国联 ",这个 " 国联 " 暂时超越了现实世界里人们对外来者的猜度和警惕。

钱穆说,清华表面西化,骨子里却是中国式的学府。燕京大学表面中国味道,骨子里却是一所美国大学。他说,中国人虽尽力模仿西方,而终不掩其中国之情调。西方人虽刻意模仿中国,而仍亦含有西方之色彩。

然而,如此煞费苦心,从四下化缘、筹款集资到规划建造,直至 1929 年燕大正式迁到海淀,学校建设完毕,却只来得及录取、授课并送走五届学生。

《从废园到燕园》,这是一座与近现代历史进程深深纠葛的校园的前世今生,其中不单有风格和意象演变的诗篇,也交织着文化差异和文明碰撞的插曲。从一座校园的筑造,我们得以窥见近代中国建筑和文化之风向。

《从废园到燕园》

唐克扬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年 1 月

深圳晚报记者 姚峥华

相关标签

文化 中国建筑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