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ZAKER广州 2021-10-24
广州下阶段八项举措加速构建垃圾分类新发展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新快报讯 10 月 22 日,广州市召开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推进会,会议通报了今年以来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成果:今年以来,广州已高标准建设星级垃圾分类投放点 1500 个,市、区已建成智能化资源回收利用网点 320 座,重点行业生活垃圾源头减量约 33 万吨。

据介绍,今年以来,广州市进一步加强垃圾分类全链条科学管理。在前端分类投放上,对全市垃圾分类投放点进行整体优化提升,按照 " 建设精致化、管理精细化、服务精心化 " 标准,高标准建设星级垃圾分类投放点 1500 个;在中端分类收运上,加快收运处置一体化改革,新建、升级改造垃圾压缩站 20 座、垃圾收集站(房)120 座,配置分类收运车辆 3500 余台、分类运输线路 1480 余条。在末端分类处理上,五座资源热力电厂二期项目点火试烧垃圾,广州正式迈入原生生活垃圾 " 零填埋 " 新阶段。在资源回收利用上,市、区已建成智能化网点 320 座,天河区员村新村、长兴科技文化广场和越秀区起义路等 " 两网融合 " 网点被打造成典型示范,我市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 40% 以上。

另外,教育、医疗、酒店、快递、物业等 12 个重点行业垃圾分类和源头减量专项行动持续推进,今年以来,重点行业生活垃圾源头减量约 33 万吨,党政机关减少办公用纸 405 万张,邮政快递业电子运单使用率达 98.95% 以上。

以改善垃圾分类投放环境为切入点,广州组织开展 " 回头看 " 专项行动,今年以来共排查垃圾投放点 1.65 万个,对 3160 余个配置不合理、管理不到位的投放点进行了全面优化提升。

以打造花都区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区为重点,开展农村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村 " 回头看 ",推动建设 200 条垃圾分类样板村,全市 1057 条行政村基本实现垃圾分类宣传动员、分类收集运输全覆盖,建成花都区竹洞村、从化区西塘村、增城区瓜岭村等一批垃圾分类示范村。

下一阶段广州八项举措构建垃圾分类新发展:

一是持续提升投放环境。进一步巩固拓展 " 回头看 " 成果,着力加强垃圾投放点日常保洁管养,严格落实作业标准、规范和要求,确保每一个投放点有人盯、有人管、管到位,保持投放环境的干净整洁。

二是全面规范收运秩序。加快推进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一体化改革,严格实施 " 专桶专用、专车专收、专线专运、桶车一色 ",进一步优化收运时间和线路,配齐配足分类收运车辆,严禁 " 混收混运 "。

三是推进 " 两网融合 " 建设。充分利用桥下空间、现有环卫设施等资源,加大 " 两网融合 " 网点建设力度,补齐再生资源回收网点缺口。对已建成网点进行全面检视,理顺管理运行机制,打通 " 环卫网 " 和 " 回收网 " 堵点,构建衔接顺畅、运转高效的 " 两网融合 " 机制。

四是加大设施建设力度。统筹规划建设大中型生活垃圾压缩站,规范垃圾临时收集点(吊装点)作业管理。按照可回收物回收处理体系建设规划,加快启动资源化利用基地(园区)规划选址工作,进一步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

五是抓好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坚持城乡统筹、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结合乡村振兴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健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体制机制,抓好基础设施配置,提升收运处置能力,完善资源回收系统,突出厨余垃圾不出村特色,进一步夯实 " 户投放、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 " 体系。

六是强化考核执法监督。严格实施垃圾分类考核制度,以考促改、以考促进,全面压实责任。加强第三方评估,把问题发现在苗头、解决在萌芽,不断提升工作实效。加大执法力度,严肃查处不履行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责任、不分类投放、随意丢弃垃圾、混收混运等行为,树立法治权威。

七是推动分类习惯养成。紧紧围绕 " 提高公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推动群众习惯养成 " 目标,坚持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策划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主题宣传活动,深入实施 " 小手拉大手 " 知识普及和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垃圾分类志愿服务,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八是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坚持科技赋能垃圾分类,发挥创新驱动作用,加强互联网、大数据、信息化、智能化等技术应用,推进垃圾分类处理信息平台建设,加快实现全过程智能化监管,向信息化要管理方法、手段和效能,切实提升垃圾分类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采写:新快报记者 李佳文 通讯员 成广聚 吴镝锋

相关标签

垃圾分类 广州 员村 升级改造 医疗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