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 2021-11-24
生活在黑暗中的洞穴生物,南林大专家在《Science》上发文呼吁保护它们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现代快报讯(记者 阿里亚)秀丽挺拔的山峰,奇形怪状的洞穴,喀斯特地貌是许多旅游爱好者必去的地点之一。当你游览那些天然洞穴时,可曾想到伸手不见五指的岩洞中,竟然也生活着不少动植物。

近日,南京林业大学生物与环境学院 3 位专家联合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美国密苏里植物园等研究人员,在《科学》(Science)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 " 保护中国喀斯特洞穴生境 " 的评述文章,呼吁重视喀斯特洞穴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隐于黑暗的独特生物群落,种类繁多

" 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罗青意可参 " 桂林就是一座典型的拥抱喀斯特地貌的城市,这里的山水,让无数人心向往之。

" 喀斯特地貌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坍塌、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中国亦称之为岩溶地貌。" 论文第一作者、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段一凡介绍,我国拥有辽阔且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云贵高原、湘桂丘陵、青藏高原都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

在不同的地区,这些喀斯特地貌又各具特色,让人感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宏伟的天然溶洞、玲珑剔透的石钟乳、流动的地下暗河 …… 不同于地表的壮美,在喀斯特地貌下也形成了瑰丽的景观,走在其中宛如穿越。

" 喀斯特地区的一大特点就是拥有数量众多的溶洞和暗河,并且在其中栖息着种类繁多的生物群体。" 段一凡告诉现代快报记者,洞穴的内部光照、温度和湿度较为稳定,孕育了丰富而又独特的生态系统。同时,洞穴有效减少了该生态系统遭受的外界干扰,使其成为许多濒危动植物生存的庇护所。

段一凡介绍,根据目前已有的调查,喀斯特洞穴的物种多样性丰富。从低等植物藻类、微生物、蕨类植物、有花植物,到无脊椎动物(如蜘蛛、马陆、班灶马、蜈蚣)、脊椎动物(如盲鱼、盲鳅)等,多种多样。

你或许不知道,江苏也有一个神秘的地下溶洞——宜兴善卷洞,这个洞同样是许多生物的幸福家园。" 洞里太黑没有光的地方一般没有植物,只是洞口有光的地方有。动物的话,一般是适应黑暗环境的蟋蟀和蝙蝠等。" 段一凡说。

生态环境脆弱,一旦被破坏很难恢复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关乎人类福祉。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介绍了喀斯特洞穴物种的现状与受到的威胁。

" 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环境特殊且极为脆弱,其植被一旦遭到破坏极难恢复,是一种易受干扰的脆弱生态系统。" 论文共同作者、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许可旺说。段一凡指出,生物多样性保护受到多种多样的人为因素干扰。例如围垦和开荒、旅游项目的不合理规划、采矿场内的作业活动和矿物堆积等,均给喀斯特地区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带来威胁和挑战。

" 尤其是喀斯特洞穴,它具有非常特殊的生境——光线暗淡、湿度高、温度波动小、营养供给有限等,生长在洞穴里的生物物种往往只有非常狭窄的分布区和非常小的居群,急需得到保护。" 段一凡说。

曾经有这样一句话形容喀斯特地区的生物多样性:" 一山一新种,一洞一新种 "。生长在洞穴中的很多植物,尤其是蕨类植物,基本只分布在单一洞穴中,种群很容易被破坏。" 这类种群很容易因人为干扰遭到破坏,甚至是灭绝,所以特别需要保护。"

建立国家公园和保护区,专家呼吁多举措加强保护

在段一凡看来,政府、民间机构以及公众科普教育对喀斯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至关重要。" 政府可在法律、制度、财政投入等配套措施中加大保护力度;民间环保机构多种多样的保护实践、示范和试验,能为喀斯特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为日渐增多的公众参与提供平台和桥梁。"

论文共同作者、南京林业大学讲师李蒙则表示,应当借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这类全球性非营利环保机构的协调能力和科学评估方法,对我国喀斯特区域物种及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进行科学评估,拯救濒危动植物种,建立喀斯特国家公园和保护区。

此外,他们认为,近年来井喷式发展的公众科普教育激发了公众生态保护意识的提高,促进了人们对自然价值、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良性转变。

(受访者供图 编辑 高淼)

相关标签

生物 生态环境 美国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