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 2022-02-17
深晚报道 | 16位海外华人女艺术家作品在何香凝美术馆亮相,展现“ 艺术实践中的女性”状态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近日,何香凝美术馆的虎年首个大展 " 在工作:艺术实践中的女性——海外华人艺术家邀请展 " 与观众见面。本次展览属于何香凝美术馆 " 文化中国 " 系列活动之一的全球华人艺术家展 ",从 2020 年起正式由何香凝美术馆主办,每年一届,并成为本馆重点学术项目之一。

一进展厅,观众立即被《惑 / 归(深圳)》牵引了目光与思绪。系着缝衣针的千条红线作品是生于深圳、现居美国的艺术家刘北立的创作。

2 月 16 日,展览总顾问、著名艺术家王璜生来到现场,为观众深度解析了此次展览。王璜生介绍,本次展览邀请了 16 位海外华人女性艺术家、设计师和建筑师,分三个版块展现她们在艺术实践中的不同工作和不同角色,以及她们对这些工作与角色的不同阐释和不同评述。

第一版块 " 记忆 / 迁移 ",聚焦海外华人女性艺术群体处理集体记忆与个体记忆的工作,包括遗产与传承、移民与迁徙、饮食与文化等主题;第二版块 " 日常 / 非常 ",关注海外华人女性艺术群体如何在家庭日常与艺术实践之间完成身份转换与身份突破;第三版块 " 契机 / 转机 ",展示海外华人女性艺术群体对社会发展、科技未来等宏观话题的诗意想象与缜密沉思。

王璜生介绍," 这次展览以海外女性艺术群体为考察对象,以总结其多样化的艺术工作方式为考察方法,旨在提供一个思考当代海外华人女性在艺术实践中常态与突破的新视角。"

记者看到,在第一个版块 " 记忆 / 迁移 " 中,靳华和关庄的两组摄影作品以人类学考察作为工作方法,从人类与自然、人类与土地的角度出发,通过切片式的观察,反思迁徙与故土、地景与人情之间千丝万缕的关联。

张亦飞是一位建筑师,在展厅中再造的海外中国传统建筑模型,探讨了建筑记忆、遗产和身份,她试图通过东方的视角来挑战西方对记忆和遗产的理解。

而郭钰铃和毛羽丽对中国饮食与中餐外卖的演绎,是较为典型的中国移民生活的集体记忆,她们通过多样化的媒介手段将各自的家庭史、社区史转化为可共享的共同遗产。

第二版块 " 日常 / 非常 " 中,董春华的《中途相遇》通过虚拟现实探讨了自己对时间和空间的感知,以及无法经由探索内心世界返归当下的问题。

常羽辰的《使用价值》目前发布了三个系列:背包,围裙和面纱。这次展出的围裙,是受到家务劳动的启发——其日复一日的韵律,其精致复杂的编舞,其孤独及其乐趣。

刘多妮的《哎呀!我的 ... 掉了》系列是希望通过‘当代艺术进社区’的形式,来拉近艺术与公众的距离。

第三版块 " 契机 / 转机 " 中,跨学科艺术家王凝慧结合科学、技术、神话和精神的视角,洞察物质能够如何体现存在的本质。张潇月是一位行为艺术家,《生命线》中尝试用水、火、灰尘、光线、触觉等方式改变空间,追寻意义。

据介绍,本届展览的着眼点是从农耕种植到工业生产再到智识生产,跨时代中的女性艺术家作为劳动生产力,所付出的体力、情感与智慧。通过考察她们的艺术创作,引导公众重新思考新时代的海外华人女性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为社会发展、文化交流以及知识创新所作出的努力。

王璜生介绍,本次参展的创作者都不是以艺术家为唯一身份,她们还有自己其它的事业和工作,哪怕是家庭工作。海外华人女性艺术群体卓尔不群的生命力正在于,在种种切身的感受与实践中,她们仍保持着一种积极的、前进的,甚至是思辨的态度,来解读矛盾、解答问题和解释自我,映射了海外华人女性在社会参与文化建构中不断发挥作用的当下现实。

值得一提的是,在全球疫情期间,实现这一展览尤显得意义非凡,艺术家和美术馆通过线上合作等工作形式促成了展览的实施,在回应展览主题 " 在工作 " 的同时,亦展现了海外华人女性艺术群体的新工作方式。

深圳晚报记者 杨慧

相关标签

艺术 遗产 移民 深圳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